3月28日上午,乐山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碧水保卫战专场新闻发布会。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四川经济日报、乐山日报、乐山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参加。

2024年全市碧水保卫战总体情况
(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岭发布)
2024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情况2024年,全市列入国考的6个断面、省考的8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国考青衣江姜公堰断面由Ⅱ类升为Ⅰ类,岷江沙咀断面由Ⅲ类升为Ⅱ类,岷江(乐山段)考核断面全优,省考茫溪大桥断面连续三年达标。市级30个考核断面中26个达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达标率86.7%,全市1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2个“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均达国标要求,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聚焦水质稳定改善攻坚。以岷江月波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沙咀断面达Ⅲ类为核心目标,组织行业专家对岷江流域涉磷、涉氨重点企业开展多轮次现场帮扶,实施“日监测、周调度、月评估”动态管理机制,压实属地政府与企业治污责任,推动岷江流域水质持续稳定改善。聚焦岷东片区达标攻坚。以水产养殖、种养殖业、城乡污水、工业企业、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管理等重点整治和管控任务为抓手,制发茫溪河、磨池河等小流域水质达标年度攻坚方案。加强数据监测和分析运用,定期开展“测管协同”,指导区县做好优化工作路径,提高工作成效。健全水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推进地方立法,推动《乐山市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深入改善人居环境,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改善,全市1109个行政村有效治理882个,占比79.53%。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持续开展“三磷”企业专项排查整治“回头看”和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全面开展水源地问题整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对全市1617个入河排污口开展全覆盖排查整治,发现问题整改、规范化建设任务均100%完成。
2024年全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依芮发布)
全域推进农村向美转变以“小切口大成效”理念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开展农村“三大革命”等。截至2024年底,创建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4个,完成“厕所革命”示范村454个、污水治理“千村示范”项目210个,新(改)建户厕21.87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48%,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占比79.53%,乡村环境实现全域美化。统筹协调治理养殖业污染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2024年新(改扩)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基地16个,创建国家、省级生猪调控基地161个,将7000多家专业户以上规模养殖场纳入线上直联直报系统监管。在全市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3.4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3800亩,建成设施渔业循环水体19万立方米,实现尾水零排放。减量增效治理种植业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15万亩,建立41个监测点,开展田间试验26个,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分别降至2109吨和76228吨。建立秸秆收储体系,利用量98.33万吨,利用率93.55%。推广加厚农膜63万亩、全生物降解膜2万亩,农膜回收率达89.79%。
2024年全市城乡污水处理工作情况
(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四级调研员叶德松发布)
围绕薄弱环节补短板,提高治污能力全市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101座,总设计处理规模45.4万吨/日,实际处理38.3万吨/日,配套管网2556.9公里。2024年投入13.56亿元推进管网改造、设备更新和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总量达1.4亿吨,城市、县城、建制镇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7.5%、95.9%、80.4%,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67.7%,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强化设施运维抓管理,确保达标排放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面应用“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监管平台”和“GIS管网地理信息平台”,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出水水质100%达到岷沱江流域排放标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实施专业化运维,87座处理站均稳定运行,其中13座执行岷沱江标准、74座执行一级A标,通过“在线检测+手工快检+季度专业检测”三重保障体系确保达标排放。紧盯黑臭水体不放松,强化治理成效按省级要求和黑臭水体识别技术要点,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再次对全市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全面的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目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
|